語文
落實高考評價體系,深化語文考試內容改革
“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(yǎng)”是新一輪高考內容改革的重點。2020年高考語文命題將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處理、邏輯思辨、審美鑒賞、探究創(chuàng)新、語言表達等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,凸顯應用性考查要求,引導考生重視實踐,學以致用。
信息處理能力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。為適應社會信息化發(fā)展趨勢,近年來的高考語文加大了對考生實用信息處理能力的考查力度。全國Ⅰ、Ⅱ、Ⅲ卷均在論述類文本、實用類文本、文學類文本及文言文閱讀部分專門設題,重點考查考生面對不同問題情境時的信息處理能力。
以2019年為例:
全國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題考查對魯迅《理水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,并不直接提問,而是借用教材中魯迅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》中的話,引導考生在魯迅的作品群中進行綜合思考。
全國Ⅲ卷古詩文閱讀第15題要求考生將劉禹錫原詩與教材背誦篇目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進行語言風格對比,使學生置身于劉禹錫的作品群這一特定情境中進行審美感知、理性思考的遷移和整合。
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,這些試題設置都著力于引導考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探究問題,在更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問題,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語文學科素養(yǎng)拓展了更大的空間。
強化體美勞教育引導,貫徹全面發(fā)展觀念
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題在充分體現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礎上,遵循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內在聯(lián)系與相互融合、相互促進的發(fā)展規(guī)律,進一步加強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,促進學生全面發(fā)展,激勵他們身體力行。
以2019年為例:
全國I卷關于古琴藝術、Ⅱ卷關于國畫藝術的材料,以及江蘇卷的現代文閱讀《書家和善書者》,加深了考生對民族藝術與傳統(tǒng)文化的理解和把握。
北京卷現代文閱讀《北京的“大”與“深”》,旁征博引、情趣盎然,導引考生游歷京城,品味深厚的歷史感與鮮活的生命力,既有感性體驗又有理性思考。
江蘇卷現代文閱讀《表妹》,通過表現一對表姐妹在溪灘浣衣的場景,贊揚勞動之美,引導考生思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。
2020高考語文命題預測
2020高考語文依然會很看重對“關鍵能力”的培養(yǎng)、擴大文本選取范圍。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,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;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,考查信息處理和超文本閱讀能力;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,考查審美鑒賞能力。
高考語文閱讀反映了信息時代閱讀的特點和要求,將全方位考查閱讀的“關鍵能力”。學生在閱讀廣度、數量、速度上要下大功夫。
2020高考語文備考注意事項
第一,針對2020年高考語文對“語言建構與運用”這一核心素養(yǎng)的考查特點,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點:
1.高度重視“表達得體”題。專門考查“表達得體”問題,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相關語文文化知識,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。除正確使用一些謙辭、敬語之外,還要考慮說話者的地位身份、學識教養(yǎng)、生活閱歷,聽話者的社會背景、文化知識、語言習慣,也要注意特定的時間地點、話題氣氛,表達載體的語體風格等。試題形式既可以是客觀題,也可以是主觀題。
2.高度重視與邏輯有關的語言表達題。語言表達不只是有結構搭配和表意明確方面的問題,還應該有邏輯推斷的問題。與邏輯思維相關的語言表達內容很多,從概念到判斷,再到推理,到方法,切合點很多。
3.“警惕”在作文命題和文本閱讀題中加入對語言運用的考查。在作文的命題指向中加入語言運用的目標要求,是2019年作文命題的一大亮點。如全國1卷作文題明確要求撰寫講話稿,其中就含有語言運用的指令要求。
在文本閱讀題中加入語言運用的考查因素,也是值得關注的。目前的現代文閱讀、古詩欣賞只是要求考生用簡答的形式表達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,但不代表能排除2020年高考會將簡答題的語言表達運用也作為評分依據的可能性。
第二、針對2019年高考語文對“思維發(fā)展與提升”這一核心素養(yǎng)的考查特點,2020年復習備考應著重做好對“閱讀思維”的訓練。
閱讀思維的發(fā)展與提升,首先要從解讀思維的合理做起。所謂的“合理”,指的是:命題者遵循了作者寫詩寫文所遵循的規(guī)律,從而提出問題;作為閱讀者,也應該遵循同樣的規(guī)律去思考相關問題,方能得出準確的回答。
1.一個文本,無論詩歌、散文、傳記、小說,它在寫作上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心意(包括觀點、態(tài)度、思想、情感、情緒、意念……)
2.一個文本,無論詩歌、散文、傳記、小說,作者表達心意,除了少數直抒胸臆的信息外,總要憑借某些載體或經由某些媒介來傳達這種心意。
3.如果一個文本比較簡單,則由某一觸媒直接導出作者心意;如果一個文本較為復雜,觸媒還可分出主次,前者是主角,后者是配角,它們是紅花與綠葉的關系。